安全感建立-灾害

注意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12-13,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

干旱、洪涝、疫情、地震……最近两年各种灾害日渐增多,而且据中国气象局消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球正处于关键转折期——“气候临界点”,在人类的影响下,地球气候系统正从「缓慢」量变转为「剧烈」质变1。因此可预见的,未来各种灾害将持续增多,为了能够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有充足的储备,本文收集和总结应对各种灾害的办法。

注1:本文考虑自己常住地(山西)的情况,火山、台风等其它灾害在以后去相关城市旅行时做知识储备。

注2:本文大部分信息来自「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官网」的科普

1. 灾害及应对

高温

高温天气是指日最高气温高于 35℃,且持续 3 天以上的天气,预警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黄色表示连续 3 天日最高气温将在 35℃ 以上,橙色表示 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 以上,红色表示 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 40℃以上。

可能有人觉得高温不算灾难,但你可能不知道,2003 年欧洲热浪期间共有超过 3 万人死亡2,而今年(2021年) 6 月底,美国和加拿大也遭遇了历史最高纪录的高温热浪天气,号称千年一遇,整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从 6 月 25 日到 28 日的 4 天内共有 233 人死亡。7月1日发表于《柳叶刀·行星健康》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每年与异常高温或低温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500万,占所有死亡的近10%。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速,异常低温导致的死亡率虽然会降低,但异常高温导致的死亡率则会升高,从而在长期提高整体死亡率3。关于高温致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45

  1. 高温影响人的生理健康,最常见的就是中暑和脱水,严重了(热衰竭或热射病)就可能会导致死亡;
  2. 高温使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恶化,导致死亡;
  3. 高温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导致睡眠障碍或间接导致自杀;
  4. 现有预防措施只针对低频极端天气,当异常天气频繁,旧有手段不足。比如 2003 年欧洲热浪之所以死很多人,很大程度是因为,当地人习以为常的夏天不需要空调,这样高温来袭时,反而没了快速降温手段,而美国家家都有空调,但遇到热浪时大家同时使用,反而引发了城市电力供应危机。

姑且不论高温导致的其它灾害,如干旱、山火,我们平常要预防的其实只有两件事:中暑和晒伤。

按照临床症状的轻重情况,中暑可分为三级,表现及应对措施如下6

  • 先兆中暑: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 轻症中暑: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轻症中暑的处理办法同先兆中暑,但可能需要休息几小时;
  • 重症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有头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出现重症中暑需要尽快送医院救治,但现场的及时处理将会争取到治疗的最佳时间。

对于中暑,下面是一些常见预防办法

  1. 进行有意识的体育锻炼,提高耐热能力;
  2. 人体对温度的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初夏时不要急于开空调,炎热时启用空调温度应保持在26℃,不宜太冷;
  3. 出行注意避开正午时段,及时补充水分;

传统中医认为,中暑可以分为“阳暑”和“阴暑”两大类。阳暑症状一般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患者多是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预防阳暑可以吃性味寒凉的食物,如绿豆汤、凉茶、西瓜、凉茶、苦瓜、雪梨、莲藕、丝瓜、酸梅汤等等,药物治疗可以选用仁丹、十滴水等。阴暑症状一般为:精神疲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如长时间吹风纳凉、快速饮进大量冷饮等,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趁虚侵袭而导致疾病。阴暑的药物治疗可以选用藿香正气制剂类药物。

防晒也是高温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件事,不仅仅是为了不被晒黑或减缓皮肤老化,更重要的是防止晒伤和预防皮肤癌,我毕业旅行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做防晒,结果被晒伤一直到回家还疼了好几天。对于男生而言,防晒最重要的不是了解相关知识,而是改变自身观念,不要认为防晒是女性专属行为。另外,这方面要储备的物资包括防晒霜、遮阳伞、防晒衣、太阳镜或冰袖等。

暴雨

暴雨本身有三个等级: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但其预警级别有蓝、黄、橙、红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之间是以降雨量多少毫米这种数字为划分的,但实际上我们一般对这些数字没有太大概念,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预警信息进行相关准备。暴雨的直接危害包括造成城市内涝和漏电触电,降雨量过大也会引发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各种次生地质灾害4,尤其是河南的暴雨和洪涝还犹在眼前,大家想必对其后果和预防知识都有不少了解,这里根据网络上的相关科普资料,将情况分为普通暴雨和城市内涝(洪水)两种情况进行总结,途中会穿插暴雨时的危险地点、涉水注意事项以及灾后防疫三个重点。

普通暴雨

指蓝色和黄色预警级别的暴雨,其中,黄色预警级别的暴雨可能造成积水。这种暴雨强度比较大,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注意事项如下7

  1. 如果待在室内,关掉煤气、切断电源、远离窗户,尽量不要出门;
  2. 如果在室外,尽可能快速进入室内;
  3. 在室外来不及躲进室内或者必须出门,则要注意
    • 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
    • 绕过积水严重地段,警惕跌入窖井、地坑中;
    • 避开路灯、高压电线、变压站等电线集中经过路段,尤其是看到电线落在水中或者树枝压倒线路时,一定要远远绕开,以防触电;
    • 远离广告牌、建筑工地以及老旧建筑物等,以防坠物;
    • 夜间要提防来往车辆

因为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家里只要有 1-3 天的食物储备就不需要太担心,如果正好相关物资耗尽,出门采买也没有太大的阻碍,只要注意上面第 3 点的几条即可。另外,关于触电有一些更详细的建议如下8

  1. 淌水通过前,观察附近有无电力设施,有无电线断落在水中,有无树枝压倒线路等,如发现有,应离开 8 米以外再判断是否通过;
  2. 如在水中感觉发麻等疑似触电征兆,可采用单脚跳的方式跳出积水区,另一只脚不要接触到水面或地面;
  3. 万一发生触电事故不可赤手救人,须站在干燥地面上,持干燥的木棒、竹棒等不导电的物体挑开带电导线施救。

积水覆盖之下,不注意可能掉入各种井窖中,识别这类隐藏风险可以采用如下办法8:管涌顶开井盖后,水面上一般会出现一股向上冲的水流,即突泉;当上游来水减少,水位下降时,又会出现一个漩涡。看到类似情况,要注意绕行,该方法也适用于发生洪涝时的涉水。

城市内涝

橙色和红色预警意味着此时的暴雨可能已经或即将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城市内涝、地面交通中断、输电线路中断等灾害,此时应迅速向室内躲避并积极关注相关新闻咨询,如果一旦确定相关灾害不可避免,检查周围安全情况并尽力储备相关物资。

我们在这里假设相关灾害已经发生,则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如下方法进行自救或互救:

  1. 如果在地势较高的广场、坚固的多层高层公共建筑的 2 楼以上区域(高于水面),应尽量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2. 如果处在户外,尽量向第一条所示地点转移,如果洪水袭来没时间转移,要尽量往高处走,找到结实、便于停留的地方,如屋顶、大树、高墙等做暂时避险,并且利用好周围条件做好逃生准备,如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下面是一些发生洪涝时的危险地带,注意一定不要待在这些地方9
    • 桥梁和河堤,河道可能形成洪涝冲垮它们
    • 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地铁、地下涵洞、过街隧道、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商街等,水可能漫入
    • 老旧建筑物,可能倒塌伤人
    • 山坡,可能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 树下和树旁,广告牌,可能有落雷或被砸到
    • 下坡道和汽车后面,水冲下来会被一起撞到
    • 各类公共交通设施,暴雨之下,所有公共交通都可能中断
    • 各种电力设施周围,避免触电和雷击
  3. 向安全地点转移过程中,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涉水,如果必须涉水,可以采用如下方法8
    • 双臂向前伸展,在水中行走时,重心放在后脚上,前脚伸出,用脚尖左右扫动,确认前方是平地,双脚交替探路前进。
    • 找来棍子、结实的长柄雨伞等作为探路工具
    • 如有两人结伴,可一人在前,另一人双手抓紧前者裤腰部位,前脚虚、后脚实地跟着前进,如遇意外,后者可在第一时间将前者拽住。
  4. 一旦落水,要屏气捏鼻,尝试站立;如果双脚实在触碰不到地面,就将自己的脸部朝上,头向后仰,用手掌拍击水面,双脚不断向下踩水,尽量让自己的嘴露出水面,同时寻找身边的漂浮物,尽快抓住。
  5. 如果在车辆中,水线超过车轮 2/3 时或车辆不受控制时,及时弃车逃离,一定不要舍不得;
  6. 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力救助他人,当然,可以周围的人组建自救集体,协助求生。

发生灾难时,通讯在发生灾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以遵循如下的办法9

  • 离开交通工具时,给亲友发个消息(微信、朋友圈等),标记自己的位置、车辆位置、撤离计划,然后和大家撤离
  • 到达安全位置后,再发一条消息,标记自己当前位置和身边人员的情况,告知大家自己暂时安全,并为了节省电力会减少和外界联系
  • 如果周围水情已经导致自己无法离开,立即向警方汇报自己位置、人数、周围水情、紧急通讯方式等,然后停止使用手机,等待救援。
  • 尽量节省手机电力,确保手机能支持到救援人员抵达、确保安全后还有能力和亲友联系,到达安全位置后,可以和亲友约定每隔 2-4 小时或更久通讯一次,以降低彼此通讯消耗
  • 灾情下,周边电力、信号都有可能中断,也有可能出现全民集中通讯导致信号拥堵,遇到这类情况不要慌,设法和公安部分取得联系、告知情况,如果有收音机,可以使用收音机收听政府发布的消息。

灾后防疫

暴雨、洪水中可能夹杂动物尸体、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应避免口鼻和受伤部位接触洪水,脚部沾水后及时清洁冲洗,主要原因有

  • 淌水后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或伤口乘虚而入,钻到淋巴管,从而引发丹毒和淋巴管炎,表现为局部出现片状红疹,皮肤表面紧张炙热,迅速向四周蔓延,并伴有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 长时间在渍水中浸泡后,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真菌和细菌便有机可乘,容易引发擦疹、脚足藓等
  • 淌水回家后若用凉水冲脚,毛孔骤然关闭,加上锻炼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可能诱发关节炎和风湿病

因此涉水前最好做好如下准备

  • 在涉水前,双腿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间
  • 如果皮肤本来有破口,现在创口处图上抗菌药膏,有条件穿上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实的塑料袋,不要光足涉水
  • 涉水的鞋子尽量不要再穿,淌水回家后及时用流水(温水)和肥皂或者医用酒精清洗擦干腿脚,再换上干净的鞋、裤
  • 如在涉水后出现红斑、水泡、瘙痒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此外,还要积极做好如下防疫工作,如对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衣物煮沸并暴晒、日常用品煮沸或暴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等等。

火灾

失去控制的燃烧称为火灾,而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可以将火灾分为以下几种:

  • A类火灾(固体火灾):煤、木材、棉、麻、毛、纸张等固体物质火灾
  • B类火灾(液体火灾):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石蜡等液体火灾或可溶性固体物质火灾
  • C类火灾(气体火灾):甲烷、氢气、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火灾
  • D类火灾(金属火灾):钾、钠、镁等金属火灾
  •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点燃烧的带电火灾
  • F类火灾(烹饪物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的油脂火灾

无论哪种火灾,都离不开几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用的氧气、燃点以上的高温环境,有时候还需要催化剂,所以灭火的机理其实就是阻断这几种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比如

  1. 隔离灭火法:将正在燃烧的物体同周围的物体隔离开,中断可燃物的供给
  2. 冷却灭火法:将低温的水或二氧化碳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环境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
  3. 窒息灭火法:阻止空气流入,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来冲淡空气,使燃烧得不到充分的氧气而熄灭
  4. 抑制灭火法:将有抑制燃烧作用的灭火剂,如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喷射到燃烧物上,导致燃烧反应的活化分子数降低

常用于初期火灾扑救的消防器材有: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淋系统、消防栓、灭火器等,灭火器由于轻便、使用简单,因此使用最广,是扑灭初期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常用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水基型灭火器,其中,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为抑制灭火,可用于扑灭A、B、C类火灾和电着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为窒息和冷却,灭火范围为B类、C类和E类;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为窒息和冷却,新型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范围为A类、B类、E类和F类火灾。无论哪种类型的灭火器,使用方法都相似,包括

  1. 取出灭火器
  2. 拔掉保险销,干粉灭火器在使用前要晃动几次,水基型灭火器注意喷枪进气孔没有堵塞
  3. 站在上风方向,举例火源2~3米,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4. 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如果是二氧化碳灭火器,握喷管的手要戴手套,防止冻伤

另外,使用灭火器时,除了要检查灭火器的外观和有效期,还要检查其压力和瓶身上绘制的灭火范围,灭火范围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简单谈一下压力。干粉灭火器和水基型灭火器在瓶身上部有一个指示压力的表盘,分为红、绿、黄三个区域,如果指针位于红色区域,表明压力不足,灭火效果可能不好,指针位于绿色区域表明压力正常,指针位于黄色区域则表示压力过大,可能发生爆裂。

如果初期火灾扑灭失败,就要准备逃生,逃生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首先要熟悉环境,在自己的居住地和常去的商场,了解有几个逃生出口,分别在什么地方,哪些是畅通的,平时在外也要多注意这些。其次在逃生时要保持镇静,注意明辨方向,不要跟随人流,可以根据安全指示牌首先往楼下跑,如果楼下已被烟火封锁,则向背向烟火的方向离开,可以通过阳台、天台等向室外逃生。另外,火场逃生时为了避免吸入浓烟,可以用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弯腰低身撤离,使用毛巾时注意充分打湿,尽量对折3次、叠成8层使用。

如果发现身上着火,不可惊跑和用手拍打,因为这样会加速空气流通,加重火势,应该采用迅速脱掉外衣、就地打滚或跳入水中的方式灭火,如果是替他人灭火,可以往其身上浇水、用灭火器喷射及用湿棉被和毯子包裹其身体等办法。如果是屋外或楼道着火,当摸到房门已经烫手的时候,一定不能开门,因为一旦开门火焰和浓烟就会铺面而来,这时应该关紧引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把门缝堵住,然后不断用水淋湿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到达。如果家里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情况危急的情况下,可以自己从高层逃生。

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同时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灾害则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次生灾害。

我以前一直以为山西不处于地震带,所以不关心这方面的知识,结果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山西处于汾渭地震带,顿时一惊。不过,由于板块边沿和板块内部错动挤压都可能引起地震,所以即使自己的居住地不处于地震带,也应当掌握一定的防震知识。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置顶的一篇文章提到,2014 年,地理位置比较「干净」的安徽省就因 4 级多的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即便处于比较平稳的地区,如果不提高防震意识,也可能发生「小震大灾」的现象10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 12 秒,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沉着冷静,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下面主要分室内和室外两种情况做介绍。

室内避震11

地震中最危险的时刻,是在晃动最为强烈的时候,逃出房屋或返回房屋试图抢救同伴及某些物品都会加大被坠落物体砸伤的几率,所以地震时如果处于室内,一般直接就近躲避即可,短时间基本逃不出去,反而增加了风险。就近躲避时如下空间较为安全,可以优先选择

  • 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 承重墙墙根、墙角;
  • 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而下面几个场所则较为危险,远离它们,至少不要在这些地方躲避

  • 没有支撑物的床上、柜子、隔断墙
  • 吊顶、吊灯下;
  • 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 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躺卧时人体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 5 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闭眼以防异物伤害,有条件有能力时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由于地震其实是有规律的,一次震动来袭,先是纵波上下动,后是横波左右晃,短的一二十秒,长的持续一两分钟,之后会有短暂的平静期,所以在房子晃动的时候我们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晃的时候就迅速往下一个地点转移,在下一波震动来袭之前,躲在新的可藏身的安全之处。另外,跑的时候注意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不要跳楼或乘坐电梯,应选择安全通道迅速撤离,出去后找草坪等开阔地带,不要在两楼中间停留。

我们最好在平时就做好相关的准备,如

  • 买房的时候就了解建筑的防震等级,了解家里的承重柱的位置;
  • 装修的时候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空间,窗户可以选择防碎安全玻璃,避免破碎时玻璃飞溅;
  • 平时对家里的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其本身倾倒或里面的物品掉出来;
  • 准备好相关应急包,并思考地震发生时自己要躲在哪里等。

如果发生地震时自己在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因为人群很容易慌乱并引发拥挤踩踏,这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乱挤乱拥。

  • 如果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场所,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Q:地震发生时,建筑高层还是底层更容易被破坏12

A:高层虽然晃动幅度大,但是受到的力更小,而底层来回移动幅度小,但受到的力更大,所以底层更容易被破坏。但底层更容易被破坏不意味着高层更安全,如果建筑发生粉碎性倒塌,基本高层和底层一样危险,甚至高层部分会在坠落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动能,高层碎石坠落带来的危害也更大,不过这种情况处在高层更容易被挖掘救援。如果地震不完全摧毁建筑,总体上高层更难发生局部破坏。

还应当知道的是,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有着「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发生建筑倒塌一般只会发生在地震烈度特别大,超过该地区大震的设计烈度的情况,比如汶川地震(烈度11级)。

综上,发生地震时不用向高层跑,也不用向底层跑,而是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采用本小节提到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救。

室外避震13

若在开阔地带,可原地蹲下,注意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另外要注意避开如下地点

  • 山崖、陡坡、河岸;
  • 高大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 过街桥、立交桥;
  • 高烟囱、水塔、狭窄街道、危墙、砖瓦及木料堆放处;
  •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果在行驶的地铁或公交中,和在室内公共场所相同,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切勿慌张,不要拥挤,避免摔倒、冲撞和踩踏,应当牢牢抓住拉手、柱子及座位等,下蹲身体,放低重心保持稳定,或者就近抓紧扶手、双脚叉开站稳,同时保护好头部,以防摔倒或碰伤,待地铁或公交停稳后听从工作人员指示有序疏散至安全地点。一定要注意,除非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不得不进行自救,地铁中不要擅自拉下车厢的紧急制动停车装置,有疑问可以通过按压车厢内的紧急对讲装置的红色按钮和司机或工作人员通话。

如果在行驶的车辆中,驾驶员应立即打开双跳灯,避开十字路口靠边停车(让出紧急救援通道),待震动结束后下车寻找安全地带躲避。如果可以,不要锁上车门并将车钥匙留在车内,从而配合救援行动。停车地点还应当避开桥梁、高架、隧道、电线杆和路灯、广告牌、加油站、陡坡、高楼等,隧道内的车辆尽快驶离,如果无法通行及时弃车寻找隧道内的逃生门。震时如果在停车场,不要留在车内,宜躲在车旁并采取抱头下蹲的方式。

另外,震中或震后可能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强降雨也可能引发),遇到这两种情况时,都要注意往两侧稳定地区逃离,不要向泥石流或滑坡体的上方或下方逃离,遇到滑坡无法逃离时可以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保护好头部;但遇到泥石流一定不要爬到树上躲避,也不要在陡峻的山坡下躲避。

Q:室外开阔处如何判断?

A:没找到资料,但应当是周围建筑倒塌不会波及自身的地方,小区内各楼之间应该不符合条件,平时注意那些标注了应急避险场所的地方。

Q:遇到地表开裂怎么办?

A:首先明确不可能出现电影里那么大的裂缝,地震形成的裂缝一般面积和深度都不是很大,但存在掉下去后立即被掩埋的可能。其次,会导致地表开裂的地震强烈程度远远超过想象,不要说跑,站都站不住,这点从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描述可以看到。总结就是,出现概率低,只能看运气,但是只要遇到没得跑。更多资料参考 什么样的地震会出现地表裂缝? - 知乎 (zhihu.com),有一个回答里有大量地震裂缝图片。

震后自救与互救14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1. 由于可能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保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2.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3.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脱险起很大作用,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自身脱离危险且有能力进行救援,应积极参与救助他人。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 20 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 98% 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 63%,震后 2 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 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救助他们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1. 先抢救容易获救的被困者,如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
  2. 抢救时,要先使被救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内的灰土,防止窒息,进而暴露其胸腹部。对怀疑有骨折或颈椎、腰椎受伤的被救者,抢救时一定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二次损伤,要设法暴露其全身。
  3. 注意倾听被困者的呼喊、呻吟或敲击声,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先确定被困者的位置,特别是头部的位置,再开挖抢救,以避免抢救时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4. 对于埋压时间较长的幸存者,要先喂些含盐饮料,但不可给予高糖类饮食。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被救者的头部和眼睛。
  5. 对被抢救出来的幸存者,应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救护。

疫病

历经非典和新冠,大家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下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应对方法,这里主要参考世卫组织官方的文件[^15],总结个人可以采取的措施。根据疫情严重程度或政府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分为居家和出行两种情况

居家

在疫情蔓延期间,政府要求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主要应做好室内的通风和消毒。

通风是有意识地将新鲜空气引入空间,同时去除污浊空气,以保持或改善空气质量。可以通过自然方式(例如打开窗户)或安装机械系统进行通风。

  • 自然通风的方法是打开门窗,尽可能造成空气对流,例如让一扇窗户进来的微风穿过房间从另一扇窗户流出。
  • 机械方式指使用空调或风扇,注意应减少空气的再循环和增加室外空气流入

消毒指由于采买物资等必须情况出门归来后,要彻底洗手,并且在处理和保存好购买的物品后再次洗手,对于购物袋、外出的衣物和鞋、买回来的物品都要进行消毒。

居家也要及时关注新闻,还要锻炼增强抵抗力以及保持心理健康。

出行

疫情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人们总要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出行,在出行时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 戴口罩;
  • 经常清洁双手。

戴口罩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根据世卫组织的《新冠疫情期间使用口罩的建议》,我们将关心的一些信息总结如下

  • 买哪种口罩?在世卫组织的建议中使用除非是弱势群体,否则即使乘坐公共交通或处于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依然是非医用口罩即可。

  • 如何戴口罩?

    • 戴口罩前做好手部卫生;

    • 将口罩调整至鼻梁位置,并将带子系牢,从中间位置开始,朝两侧移动和按压鼻夹,减少口罩与脸部缝隙;

    • 戴口罩时避免触碰口罩

  • 如何摘口罩?

    • 不要触碰口罩正面,从后面解开带子;
    • 取下口罩后或不小心碰触用过的口罩时,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如果手已明显变脏,用肥皂和水清洗;
  • 口罩什么时候丢弃?口罩在变湿或有明显污渍后,应立即更换,口罩的各层面料有明显磨损痕迹时也应立即丢弃。另外,医用口罩一般是一次性口罩,不要重复使用,每次用后应丢弃,不过如果单次使用时间过短,可以考虑重复使用。

  • 不要使用带阀门的口罩。

补充,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戴口罩指引,可以参考一下

另外,除了洗手外,还有一些保持卫生的良好要素

  1.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手接触很多表面,会沾染病毒,一旦受到污染,手就会把病毒传递到眼睛、鼻子或嘴。从那里,病毒可以进入你的身体并感染你。
  2.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弯曲的手肘或纸巾捂住口鼻。然后立即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封闭垃圾桶,并洗手。通过保持良好的‘呼吸卫生’,你可以保护你周围的人免受引起感冒、流感和COVID-19的病毒侵害。
  3. 经常清洁和消毒表面,特别是那些经常接触的地方,如门把手,水龙头和电话屏幕。

雪灾

虽然我国的大雪或暴雪天气多发生在东部的大兴安岭、长白山区和五台山等地以及西部的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和天山山区,但其它地区也不可因此大意,尤其是2008 年的南方雪灾,相比大家都印象深刻。

积雪和暴风雪是我们常遇到的雪灾类型,积雪过厚可能破坏交通、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造成断水、断电、压塌建筑物,影响人们出行,暴风雪则可能使人迷失。预防方面,暴雪和暴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暴雪也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预警等级,其中,蓝色、黄色预警时只需要及时清理积雪、注意保暖和防滑即可,橙色预警时就要开始储备物资,而到了红色预警,一般就停工停课了,此时应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也要注意原理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危险地带,避免砸伤1516。具体注意如下

  1. 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戴好帽子,重点保护头部不被冷风侵袭;戴好口罩,减少冷空气对鼻腔和呼吸系统的刺激;戴好手套,保护手部不被冻伤;
  2. 注意防滑:步行时尽量不要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建议穿鞋底纹理较深的防滑鞋。缓慢步行,尽量避开路面浮冰和积水。
  3. 注意防摔:减少电动车和自行车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公共交通工具等出行方式。行人要高抬脚,缓慢踩。
  4. 注意防砸:要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避免砸伤。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以免因冰凌融化脱落伤人。

Q:积雪有多重,真的能压垮房屋吗17

A:由于含水量的不同,南北方的积雪重量有一定区别,在北方,100 平方米面积上 8-10 毫米的积雪重 100 公斤,而在南方,100 平方米面积上 6-8 毫米积雪就重 100 公斤。通俗的说,100 平方米的平面屋顶如果积雪一尺厚(333毫米),就会承受 3-5 吨的重压。

沙尘和雾霾

雾霾天气自不必多说,每年冬天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沙尘天气在今年(2021)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年初整个北方的沙尘暴让大家过了一把末日废土风的生活。这两种天气的主要区别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大小的不同,但危害程度并无太大区别,都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对这两种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同的预防手段1819

  • 少开窗,减少有害物质向室内扩散;
  • 少出门和戴口罩,减少有害污染物的吸入;
  • 外出回来后勤洗脸洗手,将附着在皮肤上的雾霾颗粒或沙砾清理干净;
  • 少食辛辣或过热食物,避免破坏呼吸道屏障,多吃蔬菜水果,清肺、补充维生素及增强抵抗力;
  • 有条件的可以养一些绿植或购置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

但这两种天气也有一些区别需要注意

  • 沙尘天气多发于春季,雾霾多发于冬季;
  • 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短,但烈度较大,伴随大风,所以必要时需要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出门时除了戴好口罩,还需要用纱巾、防风镜等保护头部和眼睛等部位,同时注意高空坠物和交通安全,尽量选择空旷的地方和建筑有防护的内侧行走,远离建筑施工现场、树立了高空作业警示牌或拉起警示线的地方;
  • 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但烈度较小,一般没有大风,只要记得戴好口罩即可;

由于大风的影响,沙尘天气除了对自己做好保护外,也要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避免产生高空坠物阻碍交通和伤害他人,注意点包括

  • 外置雨水管道、空调外挂机等是否老化松动;
  • 窗户边沿螺丝、窗扇和窗网边框是否出现松动脱落;
  • 外墙的墙皮是否有脱落;
  • 不要在阳台栏杆边缘摆放花盆,不要在窗户外悬挂杂物

2. 物资储备

事先储备相关物资对预防和应对一些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参照202122三篇文章进行完善,得到如下清单

适用灾害物品名称功能及用途
高温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风油精防中暑
冰袋降温
防晒霜、遮阳伞、防晒衣、墨镜、冰袖
沙尘、雾霾防雾霾口罩(如N95)防沙尘雾霾
火灾防烟呼吸面具防烟尘、呼吸
水基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器用于初期火灾的扑救
硅胶灭火毯灭火毯可用于扑灭油锅火等
应急逃生绳高层逃生
停电蜡烛用于照明
应急灯用于照明
停水储水桶用于储水

此外,其它额外储备的物资和工具如下

物品类别物品名称功能及用途适用灾害类型
饮用水矿泉水用于满足避险期间生存需求全灾种
食品压缩干粮、单兵自热食物、巧克力等用于满足避险期间生存需求全灾种
洗漱用品毛巾、牙膏、牙刷用于个人卫生清洁全灾种
个人用品防水鞋,雨衣用于雨雪期间防水防滑洪涝、台风、雪灾
消毒液、漂白液等对物品进行消毒、清洁全灾种
逃生工具救生衣用于在水面漂浮自救洪灾
手摇收音机可手摇发电,FM、AM自动搜台全灾种
反光衣颜色醒目,便于搜救全灾种
应急保温毯防止户外失温全灾种
睡袋提供庇护,防止失温地震、雪灾停电
防风火柴(或其它取火工具)火可用于烹饪食物、取暖和发出求救信号,确保即使在潮湿环境下也可以取火
手电筒结实而耐用的手电筒,提供充足照明
地图和指南针导航工具
折叠铲挖火坑、挖沟、挖避难所、自卫,折叠铲可以用于大多数情况。
伞绳可以用来钓鱼、打猎、串起包、保护住所和制造陷阱等
防水胶带用于对帐篷、装备、包、背包、衣服进行紧急维修
胡椒喷雾自卫工具,在抵御人或野生动物方面很好用
充电器为各种电子设备供电的充电器,包括智能手机、手电筒和收音机
护目镜戴一副结实的护目镜,保护您的眼睛并提高视力清晰度
哨子用于发出求救信号或与可能在野外遇到的人保持联系
小镜子可以反射光线标记自己所在
驱蚊剂驱除蚊虫叮咬
文件资料重要文件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结婚证、驾驶证、护照等原件及其副本
产权和合同房屋产权、保险单、贷款协议等重要产权和合同及其副本
紧急现金随身携带至少 500 元的紧急现金
家庭成员资料家庭成员的照片、血型、常见疾病及用药情况、住址,最好附有应急联系部门电话和紧急联系人电话

另外,要熟练掌握应急物资的正确使用方法,定期对应急物资状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换已过保质期的应急物资。还应当锻炼身体,可以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比如可以背着 物资 跑五公里,要学习各种可以用到的技能,如户外运动、荒野求生、医疗急救、电气、建筑、地理、军事、格斗、缝纫、烹饪…保持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

Check List


  1. 中国气象报社,是谁打开了北纬40度的“天气盲盒”? (zgqxb.com.cn),2021-07-29 ↩︎

  2. De Bono, A., Peduzzi, P., Kluser, S., & Giuliani, G. Impacts of summer 2003 heat wave in Europ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4. Available: http://www.preventionweb.net/files ↩︎

  3. Zhao Q , Guo Y , Ye T ,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s from 2000 to 2019: a three-stage modelling study[J].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1, 5(7):E415-E425. Availabl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519621000814 ↩︎

  4. 夏天真能“热死人”! 牢记这几点不惧高温轻松度夏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

  5. 科学研究告诉你:“热死啦”不只是个段子! - 知乎 (zhihu.com) ↩︎

  6. 中暑的处理和预防 - 知乎 (zhihu.com) ↩︎

  7. 汛期安全明白卡之暴雨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8. 积水区趟水通行,这些要注意!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 ↩︎

  9. 这份暴雨自救指南请收好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

  10. 流言标题:地震灾害不容易出现在板块稳定区域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11. 地震避险自救互救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mem.gov.cn) ↩︎

  12. 唐山大地震45年后的今天,这篇逃生指南我们都要看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13. 如果地震时在路上该如何保护自己?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14. 地震避险自救互救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mem.gov.cn) ↩︎

  15. 暴雪天气科普小课堂之雪灾知识 - 安全科普 - 国家应急管理宣教网 (china-safety.org) ↩︎

  16. 低温、雨雪、冰冻防范常识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17. 雪到底有多重?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18. 关于“沙尘暴”,这些常识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mem.gov.cn) ↩︎

  19. 雾霾天如何自我保护?Get这几招让你轻松应对 |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 (zaihaifangyu.cn) ↩︎

  20. 史上最全!生存狂的物资装备清单 - 知乎 (zhihu.com) ↩︎

  21. 北京市居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

  22. Bug Out Bag List Essentials - 50 Item Checklist (unchartedsupplyco.com) ↩︎

支付宝
微信
0%